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lx/150217/4580351.html央广网阜阳7月24日消息(记者白杰戈王利安徽台记者孙玲娟)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《新闻纵横》报道,为了缓解淮河的防汛压力,通过王家坝水闸向蒙洼蓄洪区分洪,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。60多年来,一次次洪水涨落,时间像水一样冲刷,蓄洪区的百姓既是亲历者、奉献者,更是建设者。那么,蒙洼蓄洪区之于王家坝人,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记忆与复杂的情感?
郑继波今年49岁,从小在蒙洼蓄洪区的庄台上长大,是土生土长的王家坝人。他关于蓄洪的记忆,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,自己十岁以后开始的。“小时候没有概念,也不知道能造成多大的破坏。”他说。
蒙洼蓄洪区航拍(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王利摄)
郑继波的老家在王家坝水闸下游大约三公里,开闸之后,水一两个小时就会涨起来。他记得80年代开闸前帮舅舅抢收红薯,也记得90年代开闸后叔叔家的小麦被冲走。郑继波说:“我印象当中最深的是年,这边看到的全是水,我叔叔、伯伯收的小麦还没有来得及从地里拉上来,就全部被冲跑了。”
年,郑继波到王家坝镇水利站工作,经历过年和年的开闸蓄洪。今年7月19日晚上再次接到开闸蓄洪的通知,他说,虽然心里难受,但还是要以水利站站长的职责来完成工作。郑继波告诉记者:“工作之后我经历过几次开闸蓄洪,这次接到通知后,心里特别难受,虽然很难受,但是还要考虑一些更大的问题。我们必须要实事求是上报数据,不能把个人或家庭的其他因素纳入其中,这个是绝对不会的。”
这是蒙洼蓄洪区时隔13年再次启用,60多年来间隔最长的一次。外人也许这些天才知道或者想起蒙洼蓄洪区,但郑继波说,自己从来不能忘记。“别人忘记不忘记我不太清楚,在我脑海当中没有忘记,也不会忘记。”他说。
不管实际汛情如何,他作为王家坝镇水利站的站长,每年都要从3月份开始做好开闸蓄洪的预案,6-8月的主汛期是最紧张的时候。
22日下午,阜阳市政府的防汛工作督查组到访王家坝镇。他们在郑继波的办公室交谈,门外走廊里的大屏幕显示周边水文站的实时水位和预警信息。
郑继波介绍说:“这是安徽省的一个预警系统,上面有水位显示,这些信息都是自动传播的,现在条件比十多年前好多了。”
郑继波还记着这些年的数字变化,淮河王家坝的设计洪水位,也就是需要开闸蓄洪的水位,从他小时候的28.66米提高到现在的29.3米,蒙洼蓄洪区启用的门槛提高了。郑继波说:“这个提升是通过国家多年对蒙洼的投入,包括一些安全庄台的建设,国家投入了很多。”
庄台,是淮河流域特有的防洪设施,在新中国建设蒙洼蓄洪区之前,郑继波的先辈已经住在庄台上的房子里,防范洪水侵袭。
郑继波说:“曾经听我父亲讲过,在他记事时,他的长辈就住在这里,但具体多少年也不是很清楚。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,庄台的改造工程逐步展开。把庄台垒高,庄台的周边用混凝土加固,避免雨水的冲刷,然后上面再修上道路,再建一些自来水井。”
年的开闸蓄洪之后,蒙洼蓄洪区开始建设比庄台规模更大的保庄圩。如果说庄台像一个倒扣的盆子,把房子建在盆底高处,保庄圩就像是口朝上的盆子,靠周围的圩堤保护中间低洼处的房子。蒙洼蓄洪区内地势低、不安全庄台上的村民搬到保庄圩里。因为人口逐渐增多而越来越拥挤的庄台,通过部分农户搬迁到保庄圩,得到疏解和翻新的机会。农户也从最初的土墙茅草房,换到上了砖瓦房和钢筋混凝土房。
郑继波介绍:“这里没拆迁之前,宅基地的人均居住面积才达到20多平方米,这其中还包含一些道路公共设施,居住条件是很差的。按照省委省政府制订的一个目标,尽量达到人均50平米以上,有的庄台已经达到了,有的庄台也达到40多平米。”
新的保庄圩里已经开始建设十几层高的电梯楼房,还有服装厂、箱包厂。郑继波的母亲几年前也接受动员,从庄台搬到了保庄圩。不过老人还是不愿意像年轻人一样离开蒙洼蓄洪区。郑继波说:“我母亲还在保庄圩居住,不愿意离开,老年人就是这种思想。她一辈子住在这里,她就觉得王家坝好。我也留恋这个地方,到现在我也不想走。”
这些天,一部分此前没有经历过开闸蓄洪的年轻人,也加入到抗洪抢险的工作中。
郑继波告诉记者:“80后、70后的这个年龄段有可能经历过蓄洪,但00后,他们一般没有经历过,即使经历过,那时候年纪小,没有那个概念。所以,我把他们集中到一起,跟他们讲述一些防汛的相关知识。”他说,更高的庄台、更稳固的保庄圩可以减少蓄洪对生活的影响,但王家坝人的情感仍然跟蓄洪紧密相连,王家坝人的精神,也要通过这些年轻人,代代相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