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好 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bdf/“有钱没钱,回家过年”这个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,不仅承载了与至亲团聚的温暖,更传递了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。回家过年成为身在异乡务工人员最期盼的事。
快速发展的铁路让春节回家说走就走
春运首日,《常回家看看》的旋律在安徽合肥高铁南站的候车室里响起。春节临近,外出的游子纷纷踏上了回家的路,合肥“米”字型高铁线路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客流高峰。
安徽承东启西,连接南北。近年来,覆盖该省的高速铁路网加快形成。年建成启用的合肥高铁南站,与上海虹桥站、南京南站、杭州东站共同组成华东四大高铁站,合肥走上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舞台,这也给频繁外出的旅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,上海人陈煜便是其中一位。
因工作原因,陈煜经常要前往苏皖两地,平均每周出差5次。春运首日,他乘坐高铁前往杭州。“从合肥南到杭州两个半小时,到上海三个多小时,而且‘复兴号’上还能给电子产品充电,十分方便。”陈煜称,此前他还经常前往皖北出差,如今有了高铁,再也不用乘坐长时间的绿皮车往返。
“马上要过年了,我们几个一道回家,家乡高铁通了,方便啊。”付军是安徽阜阳人,在福建打工已有几年,临近春节,与一同打工的老乡乘高铁回家。“以前从福建出发,不管是坐绿皮火车还是坐大巴,都要十几个小时,今天我们从福建坐高铁到合肥南,再从合肥南乘高铁回阜阳,能比以前节省十个小时左右,票价不贵,坐着也很舒服,想家了说走就走。”付军笑着说。
1
最舍不得的,都留给了你
1月10日,一位66岁的大爷在福州火车站内,守着行李席地而坐。外出打工不容易,为了省下住宿费,大爷不惜选择在冰冷的候车厅里熬上36小时。
即使如此,他也不觉得苦。对老年人来说,挣多挣少,只是个数字,真正的幸福感来源于行李最上面的塑料袋。
这里面,专门装着给孙女带的饼干、棒棒糖、巧克力。仅仅是看着这些糖果,仿佛就能看见孙女那张可爱的小脸,大爷自己也忍不住扬起笑容。
2
只为了给你送10斤香油,坐车50多个小时
李大妈回乡探亲后,特地花钱买了10斤香油,打算送给孩子们。十斤,对于成年人来说,都是不轻松的重量,但72岁的她却已经拎着他们,从山东搭了4个小时车,辗转至河南。
而家,还在遥远的新疆乌鲁木齐。
抵达河南后,李大妈迅速买好了一天两夜的火车票,当天晚上8点就出发。仔细一算,这趟不眠不休的行程已经超过了50个小时。大妈却说,想到孩子们,自然而然就不累了。
3
跨过千山万水的,是心意
老李家住东北,每年都会赶春运。儿子在北京工作,不能回家,他就主动过来陪儿子过节。
除了自己的行李以外,往往还会顺带捎上“家乡的味道”。小鸡、木耳、蘑菇,他都带过。今年猪肉价格上涨,老李就特地买了十斤猪肉,打算过年送到儿子家。儿子告诉他,北京也能买到这种一养一年的猪肉,但老李没听。他今年都60了,就是单纯地想给工作辛苦的孩子送上一点心意。
这个春节,回家看看老人吧。在所剩无几的岁月里,他们比谁都想念你。
骑摩托返乡,他坚持了12年
现年32岁的邓汉芬已经在广东佛山打拼了12个春秋,辗转于不同的家具厂,一周无休地做着千篇一律的组装工作。至今未婚的他自称是个宅男,在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单间里,过着工厂家里两点一线的生活。
十二年来,因为抢不到高铁票以及大巴票太贵,他每年都与广西老乡组队骑摩托车回广西老家,全程公里,历时7个小时,一路风尘仆仆。“提前看好天气预报,天气暖一点我们就会回去,回去时会穿好衣服,如果有点下雨我们就会用塑料袋把两个鞋绑起来,带上雨衣跟老乡一起回去了。”
“路再远,也要回家过年”,让邓汉芬魂牵梦萦的依然是家乡,哪怕冒着风险。年,邓汉芬如往年般骑摩托车返乡,开到高明周田收费站时遭遇后轮爆胎意外。“幸好车速慢,车子只是摇晃得厉害,不然后果不堪设想。”最终,他在附近找到维修点,更换了轮胎后重新启程。
温情的顺风车
张冬梅是一个有着幸福三口之家的北漂族,老家远在东北齐齐哈尔,每年过年由于车票难抢,全家都是开车回家。早在年,她就加入了顺风车的公益行动中。
张冬梅在顺风车的活动平台上发布了线路后,成功匹配到了同在异乡的赵玉红。为了消除陌生感,她特意邀请赵玉红来家里做客。热气腾腾的火锅消除了赵玉红的戒备,也相信这是一家充满爱的家庭。
北京到齐齐哈尔全程大约公里,这绝对是一个耗费体力和时间的行程。出于安全考虑,张冬梅建议分俩天赶路,一路的奔波虽然辛苦,但是老乡之间一见如故,总有聊不完的话题,遥远的路途因为愉悦的畅聊变得短暂而轻松。达到目的地后,张冬梅不放心赵玉红一个人打车,坚持送到有家人接她后,才继续赶路。
一趟回家的旅程,温情的相伴。无论是张冬梅还是赵玉红,彼此的心里都是温暖的。他们彼此相约,回到北京后再见面。这就是一段顺风车搭乘带来的温暖,寒冷的冬季在两个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心里,留下了公益的种子。张冬梅表示,未来她还将继续参与顺风车的活动,为老乡能够回家过年,提供一个座位,一份温暖。
候车室里最美的笑容
深夜的北京西站依然灯火通明,旅客们背着大包小包在拥挤的人潮中奔向各自的目的地。对于服务重点旅客的“”“号长”王琳娜来说,她的夜班才刚刚开始。
“有困难找”是流传在北京西站候车室一句温暖的话语,也是几代“”客运员对旅客的郑重承诺。十五年来,“”的传承者爱岗敬业、踏实服务,用行动践行了“待旅客如亲人”的服务宗旨。作为新一代接班人,王琳娜带领着朝气蓬勃的“”班组,以真诚服务赢得了万千旅客的赞誉。
作为全国发送旅客人数最多的铁路客运站,假日运输期间,“”候车室的客运服务员往往要连续工作15、6个小时,但大家从不抱怨,也未曾喊累,只将一份明媚留给旅客。
“王姐,谢谢你,你把温暖和爱传递给我,我也会把这份温暖和爱再传递出去!”
这句质朴的话让王琳娜非常欣慰。
没有什么场合比春运能够见到更多的中国人。
一年一度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开始后,从网络地图上看去,就像是整个国家的人口都在移动。
春运的列车像是中国的窗口,从中能够观察到这个国家的很多侧面:人潮涌动,沃野千里,城市与农村,富庶与贫穷。
有时,李伟会在车厢里看到两个时代的重影——密闭的车厢里像是压缩着不同时代的气味,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,同时留在他的列车上。
时代变化的每一个细节,都能在春运火车里找到
李伟清晰记得,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车厢里农民工议论的话题,都是讨薪。三五成群的人聚在一起,有人笑着说包工头发钱了,今年总算可以过个好年了。说着拍拍肚皮,那里是一个厚厚的腰包,里面装着一个农民工几年的血汗钱。
还有人哭丧着脸,说包工头没有发钱,想尽了办法还是没要到。有钱没钱,都要回家过年。他带上了所有“家当”,预备明年开春换地儿,一边打工一边讨钱。
最近一两年,他们讨论的话题变成了失业。
总有人唉声叹气,说年底辞了好多人,“钱不好挣,活少了”。有人打算回乡,有人打算换个城市,还有人打算投奔老乡。
尽管火车上的手机信号总是时断时续,尽管常常忙得顾不上接听电话,但李伟还是通过这些叹息,感知着农民工讨薪的艰难和普通个体在产业转移、经济转型中的阵痛。
对他来说,这感受比任何一项宏观统计数据都来得直观。
变化中的中国,每一个细节都不难在春运火车里找到。吴强发现,京沪高铁虽然只途径河北、山东、江苏等省,但实际上,有大量乘客从其他务工集散地出发,通过转车回到家乡。其中许多人家在东北三省。
在那些乡音的变换中,济南到南京之间的七八个小站,一拨儿一拨儿乘客上车和下车了。
米梓愿清晰地记得,去年夏天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,自己值乘的线路多了许多三口之家,随口一问,都是带着孩子去迪士尼。上海的F1赛车、王菲的演唱会、北京的田径世锦赛……每一次客流变化的端倪,背后总透露出京沪生活的大事。尤其是年上海世博会期间,她值乘的动车里,她认为有“超过一半的旅客”都是去上海看世博会的。
她还看到了许多有意思的变化。曾经,火车上人们大多看书看报,前些年,这个趋势变成了看电脑,随后iPad进军车厢,“连两岁小孩都在玩”。最近一两年,iPad悄然退场,二等座车厢“超过四分之三的人在低头玩手机”。
这一路,很多东西会慢慢消失,但也会留下许多时代的烙印
比起伤感着离别,一路紧紧跟上飞驰的铁轨显然是更明智的选择。米梓愿觉得,这十几年,高速飞驰的列车就像这个时代本身,会不断向前发展。这一路,很多东西会慢慢消失,但也会留下许多时代的烙印。春运本身,或许就是铁路给这个时代留下的烙印。
那是中国一个固执的闹钟。一年只响一次。它提醒人口第一大国的国民,是时候结束这一年的繁忙,收起这一年的心事,回家过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