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个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http://pf.39.net/bdfyy/xwdt/年是宿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收官之年,同时也是我市进入“十四五时期”力争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,本文通过-年现有皖北六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对比,分析宿州市在皖北六市中的发展现状,总结宿州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,吸取其他先进地市的优秀经验,为“十四五”实现宿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。
一、宿州与皖北其他五市比较
皖北地区辖宿州、淮北、亳州、蚌埠、阜阳、淮南六市,人口多、基础薄弱、资源丰富。年,皖北六市总面积平方公里,占全省30.3%;常住人口.45万人,占全省44.0%;GDP.3亿元,占全省28.9%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.4亿元,占全省24.9%。
(一)比经济总量,宿州在皖北位次居中。年,宿州、淮北、亳州、蚌埠、阜阳、淮南六市的GDP总量分别为.99亿元、.20亿元、.01亿元、.73亿元、.20亿元、.20亿元,宿州居皖北第3位,比阜阳、蚌埠分别少.21亿元、37.74亿元。与年相比,与阜阳、蚌埠差距继续扩大。(详见表1)
表1皖北六市GDP总量情况单位:亿元
(二)比人均水平,与水平较高城市差距扩大。从人均GDP看,年,宿州人均GDP为元,居皖北第4位,比蚌埠、淮北、淮南分别低元、元、元,与年相比人均GDP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。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,年宿州为元,比淮南、淮北、蚌埠、分别少元、元、元,宿州居皖北第4位;年宿州为22元,比蚌埠、淮南、淮北、亳州、阜阳分别少元、元、元、元、元,宿州由年第4位下滑至第6位。(详见表2)
表2皖北六市人均水平情况单位:元
(三)比经济发展速度,在皖北位次前移。年宿州GDP增速分别为3.9%,增速比亳州低0.2个百分点,居皖北第2位,较年提升2位;“十三五”期间六个地市GDP年均增速分别7.8%、4.8%、8.3%、7.0%、8.0%、5.3%,宿州居皖北第3位,比亳州、阜阳分别少0.5、0.2个百分点。(详见表3)
表3皖北六市-年GDP增速情况单位:%
(四)比“三驾马车”,投资增速不抵阜阳、亳州。从固定资产投资看,“十三五”期间,宿州年均增速为11.5%,居皖北第3位,比阜阳、亳州分别低7.9、0.9个百分点。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,宿州市年均增速为10.4%,居皖北第2位,比阜阳低0.5个百分点。从进出口总额看,宿州市年均增速为9.3%,居皖北第4位,比淮南、淮北、亳州分别低7.8、4.1、2.9个百分点。(详见表4)
表4皖北六市-年“三驾马车”年均增速情况单位:%
(五)比工业发展,与蚌埠、阜阳差距拉大。总量上,年,宿州工业增加值为.6亿元,宿州居皖北第3位,比阜阳、蚌埠分别少.2亿元、.0亿元,与年相比,与阜阳和蚌埠的差距有所扩大,但超越淮北提升一个位次。增速上,“十三五”期间宿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.8%,比亳州和阜阳低1.0、0.4个百分点,居皖北第3位。(详见表5)
表5皖北六市年工业发展情况单位:亿元、%
(六)比可用财力,与阜阳差距扩大。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.18亿元,居皖北第3位,比阜阳、蚌埠分别少66.08亿元、25.3亿元。与年相比,与阜阳市差距拉大,从34.0亿元扩大到66.08亿元,但与其他四市相比,总量进一步增加。(详见表6)
表6皖北六市-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单位:亿元
(七)比金融活力,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总量靠前,宿州无一家上市公司。从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看,年末,宿州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.1亿元,比阜阳少.6亿元,居皖北第2位。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看,宿州市为85.7%,居皖北第3位。从拥有上市公司情况看,截至年末,六个市分别有0家、4家、1家、5家、1家、2家,仅宿州无上市公司。(详见表7)
表7皖北六市年财税金融发展情况单位:亿元、%
(八)比农业生产,农林牧渔业总量较大。年,宿州、淮北、亳州、蚌埠、阜阳、淮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为.0亿元、.8亿元、.4亿元、.0亿元、.5亿元、.3亿元,宿州居第2位;增速分别为3.9%、1.1%、3.5%、2.4%、3.7%、1.2%,宿州居第1位。(详见表8)
表8年皖北六市农林牧渔业发展情况单位:亿元、万吨
(九)比人口,人口多、城镇化水平相对低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,年宿州为.4万人,居皖北第2位。从城镇化率看,年宿州市城镇化率为43.8%,居皖北第4位,常住城镇人口占比未达到50%,比淮北、淮南、蚌埠分别低20.4、17.3、11.3个百分点。-年城镇化率年均分别提高1.2、1.0、1.3、1.2、1.1、0.8个百分点,宿州居第2位,提升较快。(详见表9)
表9皖北六市城市发展情况单位:万人、%、百分点
(十)比科技创新,创新驱动能力相对较弱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方面,年,宿州为万元,居皖北第5位,且经费支出与蚌埠、阜阳、淮北、淮南差距较大。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总量为人,居皖北末位,且与其他五市人员投入差距较大,研发投入强度总体较低。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,年,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累计占规上工业比重为13.1,分别比淮北、亳州、蚌埠、阜阳、淮南低9.4、14.7、25.3、25.6、12.0个百分点,宿州居皖北末位。(详见表10)
表10皖北六市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单位:万元、人、件、%
二、“皖北领先”的困难和优势
通过以上对比,可以看出,目前宿州各项主要指标在皖北六市中并不突出,多数指标居皖北中等位次,甚至有个别指标位次靠后。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较多:
一是历史和功能定位原因。宿州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大市,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,多年以来偏重发展传统农业,错过了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,导致工业化、城镇化水平较低;此外,我市四个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,一个区为省级贫困区,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欠账较多。
二是兄弟地市发展更好。近年来,省委、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皖北地区发展,皖北地区整体发展较为迅猛,淮北、淮南资源丰富,在政策扶持下,快速转型升级;蚌埠作为老牌工业强市,基础较好,能够持续快速发展;阜阳、亳州抓住机会,大干快上,异军突起。
紧扣市委、市政府“一城二区三基地”战略定位,加速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,锚定皖北争先的奋斗目标,宿州依然具有以下优势:
一是区位与交通优势。宿州与苏鲁豫3省11县接壤,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,境内已经形成“三纵两横”的高速公路网和“两纵三横”的铁路网,承南接北、联东贯西的枢纽地位十分突出。目前,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公里,居全省第5位、皖北第1位;国省干线一级公路里程达公里,居全省第2位、皖北第1位;开通营运铁路7条,铁路营运里程公里,普速铁路客货运实现全覆盖,全面进入“高铁时代”,成为京沪高铁沿线重要节点城市。此外,黄淮海(宿州)智慧物流产业园、宿州民航机场开工建设,新汴河治理工程全部完工。良好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,有利于我市加快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交通枢纽、物流枢纽、信息枢纽,成为皖苏鲁豫交汇区域新兴中心城市,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。
二是政策与红利优势。宿州积极抢抓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政策机遇,高起点高质量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,做大做强信息技术、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主导产业,宿徐现代产业园、张江萧县高科技园等2家园区,列入安徽省首批18个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。近年来,宿州大力推进城乡融合,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三年提升行动,6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.24个百分点,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,脱贫攻坚全面打赢,我市的人口、劳动力、土地等红利还将持续释放,有助于我市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。
三是资源与产业优势。宿州是全国粮食主产区,全国著名的农副产品基地、煤电能源基地和劳动力资源富集区,资源保障能力和综合经营成本优势突出,为宿州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数字经济基地、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提供了坚实基础。近年来,宿州依托资源优势,率先建成首个省内区域5G连片试验区,成为量子通信京沪干线五个节点城市之一,在全国叫响了“中国云都”产业名片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,粮食生产“十七连丰”,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全省第一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居全省前列,砀山酥梨、泗县山芋列入全省“一县一业(特)”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名单,砀山县列入国家“互联网+”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,7家企业成功创建全省首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,6家企业新增列入第二批创建名单。
三、推动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
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,宿州市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,也面临着许多挑战,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,完成“皖北争先”的奋斗目标,必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“一城二区三基地”战略定位,充分利用相关政策支持,加快推进城乡融合,提升科技创新能力,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,将宿州积累的各方面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,从而走在皖北振兴最前列。
(一)加快推进城乡融合。一是扩大主城区发展空间。围绕“东进、北扩、南展、西优”的发展格局,进一步扩大城市发展空间,促进老城区、城东新区、汴河新区和城南新区等城市功能片区统筹协调发展,打造符离片区、宿马园区2个城市副中心。二是加快推进行政区划调整。结合安徽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工作,支持单一设区的市行政区划调整,尽快将宿州市埇桥区增设为2-3个市辖区,进一步推动增强中心城市能级,提升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;支持萧县、泗县等符合条件的县尽快开展县改市工作,推动县城按照中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,进一步增强县域产业转移承载能力;加快撤乡并镇、撤乡建镇、撤村建居,进一步增强重点镇产业发展、公共服务、吸纳就业、人口集聚功能。
(二)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,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,坚持走做大“增量”与做优“存量”相结合的发展路径,坚持项目为王、抢抓机遇、从紧从快,形成高质量项目高度集聚的发展格局,做大主导产业规模增量,保持经济发展强大后劲。一是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。实施智能制造、绿色制造、服务型制造和工业基础能力工程,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专项行动,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,全力打造绿色食品、轻纺鞋服、家居建材、机械电子、煤电化工等5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。二是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。积极参与长三角价值链分工,构建一批各具特色、优势互补、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,聚力打造数字产业、高端装备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、智能制造5大超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。
(三)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加快科技强市建设步伐。一是建设创新平台。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,加强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积极引进知名高校、大院大所在宿设立研发分支机构,加大院士工作站引进力度。二是支持企业创新发展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“”工程,引导和支持人才、资金、专利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,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;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,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,培养一批科技型企业家。三是集聚科技创新人才。全方位培养、引进、用好人才,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,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、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;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,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,鼓励职业学校设置新兴产业相关专业,大力培养紧缺技术技能人才;搭建高层次科技人才交流平台,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服务机构,实现“以才引才”。
(四)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,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,固优固强、补短补缺。一是在理念上等高对接。加快把宿州在长三角一体化方面的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,积极抢占皖北地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至高点。应力争主动融入、主动服务、主动推动一体化,坚决扛起宿州责任、拿出宿州作为、作出宿州贡献。二是要在产业上主动承接。立足宿州自身强链补链延链需求,紧扣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云计算、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,开展到上海、杭州等城市点对点精准招商,主动承接长三角重大生产力转移。三是在平台上合作衔接。把产业合作作为区域合作的经济基础和关键支撑,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平台,高水平建设宿徐现代产业园、张江萧县高科技园,加快推进市经开区与南京栖霞区、萧县与徐州泉山区、砀山县域徐州经开区、灵璧县与徐州空港新区对接合作,加快后备省际合作园区培育。
撰稿人:孔凡西任艳秋
核稿人:熊振娟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邮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