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,这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阜阳市常住人口数。
相较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,十年里,阜阳净增60余万人,增长7.90%。
十年新增60余万人
人口大量新增,成为过去十年,阜阳经济发展的最好注脚。
记者梳理发现:从年至年,阜阳市人口年均增长率接连下降。年至年,阜阳市人口年均增长率降为-0.52%。
从年至年,阜阳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一改过去近30年的连续下降颓势,不仅“由负转正”,而且划出了一道漂亮的大阳线。
“过去十年,阜阳经济社会发展迅速,越来越多的阜阳人选择在家就业创业,越来越多曾经外出的阜阳人选择返乡创业就业。”业内人士分析认为。
都说现在流行“用脚投票”,显然,过去十年,不少人将这一票投给了家乡阜阳:
数据显示,过去十年,阜阳人口年均增长率由上一个十年的-0.52%到这一个十年的0.76%,不仅跑赢了全省0.25%的增长率,也高于全国十年年均增长0.53%的水平。
从全省的视角来看,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,安徽16个市中,有6个市常住人口增加,其余10个市出现了人口负增长。“与沪苏浙等发达地区相比,安徽整体上处于欠发达地区,发达地区对人才的虹吸效应造成了安徽省多个市人口的流失。”业内人士分析认为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阜阳市常住人口依然保持较高幅度的增长殊为不易,这其中既有经济方面的因素,即过去十年阜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;也有政策方面的因素,我市连续十多年开展“接您回家”等活动,扎实做好“引进老乡回家乡”大文章,吸引了一大批阜阳人回乡创业就业。
两条“阳线”的背后
与上扬的阜阳人口增长曲线同步的,是一条同样上扬的经济增长曲线:
数据显示,阜阳生产总值从年的.1亿元增加到年的.2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年比年的生产总值增长了近2.4倍。(注:年数据为经济普查调整后数据)
值得一提的是,年至年,阜阳市GDP增幅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2位,其中年、年连续两年跻身全国GDP百强。
近年来,阜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为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,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记者注意到,随着人口在城乡和地区间合理流动,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,阜阳的城镇化水平持续走高。
数据显示,全市常住人口中,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44人,占41.97%。与年阜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,城镇人口增加.8万人,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0.48个百分点。同期,乡村人口减少44.8万人。
业内人士分析指出,按照全球城镇化发展规律,当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处于30%至70%的区间时,一般发展增速会处于较快水平。目前,阜阳市城镇化水平为41.97%,经济发展仍将保持较快水平。
与此同时,对照全国全省平均水平,阜阳城镇化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空间,城镇化过程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。
变“人口红利”为“人才红利”
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口因素,人口往往意味着劳动力供给、消费能力、创新能力等,这正是所谓的人口红利。
“七普”数据显示,阜阳市15-59岁人口为余万人,占总人口数的58.69%。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,说明阜阳的人口红利依然存在。
阜阳市统计局有关人士分析认为:下一步,要统筹应对人口总量问题,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;努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,打造创新型工匠大市;正视人口结构问题,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。
阜阳人口素质在十年间稳步提升。年,阜阳每10万人口中,拥有大学(大专)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,相比10年前的人,显著增多;每10万人口中,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年的人,增加至年的人。
受教育年限也明显增加。年,阜阳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.61年,此次普查为8.51年。
劳动力素质的提升,从根本上讲,有赖于阜阳产业的持续升级,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阜阳产业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过去十年,阜阳不断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。与此同时,全市各地还积极联合知名院校、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联合体,各类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建设。
高素质的人才,在哪里都很吃香。为了吸引人才,自年以来,阜阳先后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》《关于实施“颍淮英才计划”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的若干意见》和《阜阳市促进企业人才建设20条》等人才政策,构建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引才政策体系。
“在开发人口质量红利上,阜阳仍然大有文章可做。”市政府负责同志表示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阜阳市积极推行产业集群群长制、产业链链长制、产业联盟盟长制,加快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、特色产业承接聚集地、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,这些都少不了人才的支撑。下一步,阜阳还将在如何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上持续发力,以高质量的人才引领阜阳高质量发展!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邮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