肘阁抬阁是一种集民间戏曲、民间美术、民间舞蹈等为一体的民俗形态,也是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民俗类项目,主要流传于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及周边一带。
肘阁抬阁
临泉县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丰厚。先秦之际,临泉是海岱文化、中原文化、淮夷文化的交流、碰撞区;夏商时期,临泉是夏文化、先商文化、东夷文化的融合交汇地带;秦汉以来,临泉始终是东西文化、南北文化的杂融区域。正是此种独特的历史背景,使得勤劳智慧的临泉人民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民间杂技、民间舞蹈。肘阁抬阁则是这一背景下滋生的一朵奇葩。肘阁抬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文昌介绍说:
肘阁源于驮阁,抬阁源于肘阁,它们是历史相延的原称,也是临泉县从古传承至今、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相传早于明代就有,距今已有多年历史。据考证,明代中期,每逢社火、庙会,就有青壮年男子和儿童表演由打击乐伴奏的民舞《刘海戏蟾》。由于在平地上演出,围观群众很多,外围的观众视线受阻,为了便于内外观众群体观看,艺人们便让儿童站在青壮年男子的肩上表演,当时叫驮阁。
图源:阜阳旅游
驮阁这种增高演出方式方便了观众,却增加了表演难度,表演者站在执撑者肩上表演既受到时间的限制,也不安全。而后又衍生了一种新的民间舞蹈形式——肘阁。肘阁的演出是在执掌者腰间绑一铁架用于支撑表演者站立。执撑者身着戏剧服装,用手握扶铁架,以袖遮掩。还会根据节目内容把铁架彩绘成花木、禽鱼、古代兵器或生活器皿等。
由于执撑者负重有限,肘阁难以演出场面大、人物多的节目,且不能持久。此后,艺人们在继承肘阁优点的基础上,把绑负在执撑者身上的铁架改制为固定在特制的方桌上,由4-8人抬着方桌前行,一桌就是一台剧目,少则三、五人,多至七、八人的大场面节目。这就是所谓的抬阁。临泉县杨桥镇文化站长陈守城介绍到:
临泉县肘阁、抬阁队,主要有长官、杨桥两个乡镇,他们演出当时只在本乡镇及附近地方,建国后已辐射到周边县境,阜阳市、阜南县、界首市及河南新蔡县、淮滨、平舆、商丘等地。演出团队也从2个增加到8个,演员由人增加到近0人。
图源:阜阳旅游
肘阁抬阁的演出节目较多,技巧与难度并重,且剧目多以历史传说、典故为题材,如《三国》《水浒》《天女散花》等。解放后,随着思想的演进与艺人们的不断创新,逐渐发展出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剧目,如《计划生育》等。
演出时,一般肘阁在前,抬阁在后,由民乐八音班伴奏,包括锣、鼓、镲、笛等,后因笛子的音量小,演出时部分演员及远处观众很难听清,因此增加了声量较大的笙与唢呐。一前一后,在八音班配合下,相互辉映,相得益彰。肘阁抬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文昌解释道:
八音班,又名八音会。八音分大鼓、小鼓、大锣、二锣、大小铜钗、笛、笙、箫。由于吹打出的曲调多以北曲为主,有七音,所以采用五(角)、六(商)、二(官)、尺(羽)、上(徵)、加一(变)、七(间)记谱方法。由此而发展到现在简谱。
临泉县的肘阁抬阁多在农闲、年关、节日、庙会、庆典上表演,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娱乐和精神享受,深受人们喜爱。演出时,泉河、延河两岸万人观看,盛况空前。也曾引起新闻媒体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