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阳市论坛

首页 » 问答 » 问答 » 保存较完整阜阳这里有处民国时的传统建筑
TUhjnbcbe - 2022/8/30 8:59:00

油坊街木楼位于界首市西城街道信义社区

在中州路与油坊街丁字路口西南角

是界首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

发现的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

民国时期传统民居建筑

抗日战争爆发后

位置相对偏僻的界首集远离主要交通线

因沙颍河水运发展成为

豫皖边区的商贸、运输中心

各方商贾、各地灾民蜂拥而至

繁荣程度堪称“小上海”

油坊街木楼就建设于这一时期

(王东*/摄)

岁月不居谁曾忆

记者循着手机地图

来到界首老城区

临近沙颍河的中州路

大致呈西北-东南走向

串联着南北方向的建设街、生产街

中兴街、油坊街

道路两侧随处可见

不同时期建设的房屋高低错落

不乏解放前的老建筑

在现存的木结构房屋中

油坊街的木楼保存最为完整

单从色调上就能看出

这是一座有年头的历史建筑

(柴进/摄)

木楼共两层

整体呈“L”形布局,杉木构架

硬山墙青砖砌成

屋顶上覆盖灰色小瓦

“楼内有木栏小廊、木楼梯、木格门窗、传统纹饰等,整体建筑与民国时期苏沪地区的民居风格较为一致。”界首市博物馆馆长赵冰说,文物专家据此分析,这座木楼始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是外地商人为躲避战乱移居界首时出资建设的。

抗战时期,界首沙颍河北岸商号商行林立,叫得出名字的街道就有70多条。最繁华的是致中街,油坊街只是其中一条非常普通的街道。木楼所在的“丁”字路口距离信义社区办公楼很近,一条狭窄的水泥路通往南侧的颍左堤,还有之前的外贸家属院。

点滴光阴不停歇

从外观看

这座两层高的木楼两面临街

其中沿油坊街有4间

沿中州路有2间

对着街口的地方是一个抹角

之前应该是一处店面

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

这里就一直作为公房租赁给城镇居民

直到90年代房改才变更属性

“我记事的时候就住在这里

当时楼上楼下有10多户人家

我家5口人住的房间还不到10个平方米”

今年62岁的牛如意是陶庙镇

新村供销社退休职工

有一个弟弟、一个妹妹

父亲牛书洪生前是界首长途站的搬运工

一家人都吃商品粮

住房产局的公房,按月交房租

(余亮/摄)

从外观看

木楼南山墙和西山墙是青砖砌成的

一楼是红砖砌成的外墙

现在涂成了白色

二楼的木柱、木窗还保留着之前的模样

“以前,一楼也是木柱子、木门板,到了70年代,沿街木柱子基础部分开始腐朽,门板下面也沤烂了,这一道红砖外墙就是当时用来加固木楼的。”牛如意说,改革开放后,木楼里的住户陆续搬走了,90年代房改时,他父亲和弟弟花了3万块钱,把这栋木楼买了下来。在伸出屋外的杉木大梁上,雕刻有卷云、花卉、龙头、龙身等纹饰图案,小部分保存完好。“一个将*一个令,那些好看的雕花在六七十年代都被破坏了,保留下来的这些当时用泥巴糊上了,侥幸逃过一劫。”牛如意说。

一座木楼寄深情

木楼一层北侧是一个较大的房间

是牛如意85岁老母亲居住的地方

面积约20平方米

用柜子隔成了里外两间

条几摆在靠南的墙上

上世纪80年代用红砖铺地

入冬后仍然潮湿

阴凉之感触及皮肤

年父亲去世后,母亲又诊断出帕金森综合征,饮食起居由牛如意负责。“我弟弟会开车,最早是界首运输公司的内招工,改革开放后到深圳开公交车,干了20多年。”牛如意说,他妹妹患精神疾病30多年,白天在娘家,晚上回婆家,吃饭、出行也由他负责。

这些年,牛如意除了在木楼照顾母亲外,还饱尝丧子之痛。年,刚参加工作的儿子牛炳龙罹患恶性骨肉瘤,医院医院治疗期间,安徽电视台和央视科教频道都帮助过他。

年3月7日,26岁的牛炳龙因医治无效去世,至今已有11年时间。“这些年,我参加了很多选秀节目,就是为了给儿子圆梦,希望更多的人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。”坐在母亲的简易手推车上,牛如意泪如雨下。原来,儿子曾经是一名歌手,去世前的20天曾经写了一首歌《我会继续唱》,希望找作曲家谱曲。一年后,这首歌由《我型我秀》全国总冠*唐汉霄谱曲,并在上海东方卫视《我心唱响》栏目演唱。

(余亮/摄)

如今油坊街木楼

只有牛如意的母亲一人居住

一楼的4间房屋租出去3间

二楼闲置多年

上世纪90年代的那次修缮

至今都没有漏雨

木结构基本保存完好

“之前的界首,解放一大街、二大街、三大街有不少30年代的木结构建筑,后来因为城市建设都没保留下来。”界首市文史专家柴进说,这些建筑多为砖木两层结构,具有苏沪地区典型的临街商铺建筑风格,是民国时期界首“小上海”风情的历史见证。

随着现代城市建设发展,如今的油坊街已经失去昔日的繁华,只有这座木楼还无声诉说着曾经的过往。“油坊街木楼是界首城区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建筑,在皖北地区屈指可数。”界首市住建局干部谢树立说,年1月,油坊街木楼被列入“界首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”,今年9月立碑保护。按照规定,有关部门将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、管理与合理利用工作,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,确保这一历史建筑得到有效保护。

“民国时期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

需要定期修缮

能够经历近百年风雨

且依然保存完好非常不容易”

摄影爱好者、阜阳市铁路学校教师余亮说

对摄影这门艺术来说

除了建筑本身外

发生在老建筑里的悲欢离合、时代变迁

也是镜头需要表达的内容

时光不停歇

发生在油坊街木楼里的故事也未曾停歇

在一个街角遇到这样的建筑

是一种幸运

也是一种错过不再有的经历

1
查看完整版本: 保存较完整阜阳这里有处民国时的传统建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