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阳有这样一条街道,从建城之始就有,一直贯穿城市的南北。随着城市的发展,它不断向南延伸。从泉河岸边的北门,到南门,再到二环,到三环,直至城南新区。最早的时候,它仅有多米长,从北门到鼓楼,这就是阜阳有着千年历史的北大街。
北大街这一片区域,阜阳人一般把它称为老北关。这里是阜阳“依水建城”的地方,是阜阳城历史发展的原点。北关最北头是泉河码头,是古时阜阳人外出乘船的地方。北关最南端的标志,是鼓楼。它初建时为阜阳老城的南门,叫镇颍楼。随着北城和南城的合一,鼓楼就成为了城市的中心。鼓楼的旧置,大概就在人民路与解放路相交处。如今在这路口的东北角,能明显感觉地面落高一些。今年88岁的孟老师曾是我的同事,她的老宅紧挨着鼓楼。她说,穿过鼓楼门洞后,路东第一家的四合院就是她家。她是在这里出生和长大的,经常在鼓楼里玩耍。鼓楼始建于北宋,明朝重建。高大的鼓楼为楼台式建筑,下部是台基,上边为楼宇。台基的正中有一孔南北走向的拱券门洞,上方为歇山式二层阁楼。门楼上有“颍川重镇”四字。抗战期间,阜阳遭受日*轰炸,鼓楼上的阁楼被严重摧毁,仅剩台基及城门洞。后又由于扩路,鼓楼残余部分也被拆除。阜阳资深老画家李伯英,有一幅国画再现了颍州鼓楼的雄姿。
记得,六十年代末,有一次,和几个小伙伴到鼓楼去玩。虽说,鼓楼早已不再,但阜阳人还愿意把这里称为鼓楼。印象中,鼓楼是那个时候阜阳城最好玩的地方,有吃的,有玩的,还有听的。仅说书场子就有好几家,那天,我们也挤进了一家。当时的场面,到现在我还有一些记忆。不大的场子,挤满了人,有坐的,有站的,不时还会响起一阵叫好声,真是热闹非凡。
阜阳城隍庙中山纪念塔
鼓楼西边不远是城隍庙,与革命烈士馆相邻。那时还没有保健院,路北台子上是老百姓住的民房。城隍庙,坐北朝南,建于元朝。据资料记载,明初,城隍庙进行过一次大的修葺,还受到了开国皇帝的封賞。清乾隆年间,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,进深达百余米,占地有10余亩,向北快接近今天的清颍路。民国时期,城隍庙被改建为中山纪念堂,广场上竖起了中山纪念塔。后来,这里又成为了地区群艺馆的办公室。今天,从城隍庙西侧的巷子向东瞧,还能看出城隍庙当初规模的痕迹。春秋更迭,时过境迁,城隍庙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,现在只剩下大殿和后楼10间庙舍。年,阜阳城隍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目前,城隍庙的修复工程,正在实施中。
当时,由城隍庙向西有一座不大的拱桥。桥的两端各有一个水塘,水面不大,向西北流向大观塘里。桥西头是阜阳八中,那时是一所小学,为前进小学。这个学校有少年之家,藏有不少儿童读本。我们很是羡慕,一有时间就跑来看看。与学校一路之隔的是大观,正式名字叫迎祥观,也称三清观。据说,大名鼎鼎的张三丰曾云游此观。一代道教大师的造访,使这里成为了闻名遐迩的大观。当年的大观也很上规模,道观后院的大观塘直抵西城墙。如今,迎祥观已荡然无存了。而大观这个名字,还被阜阳人叫做。
从大观街向北,再向东,是清颍路与建设街的路口。建设街是一个谈到北关,总也绕不开的地方。建设街的名字是解放后才起的,以前叫精忠街。它位于古城主街北大街的西侧,相距仅有百十米,为南北走向。不过,它比较短,仅有多米长,从北城墙到城隍庙。精忠街的北尽头,是阜阳古城西北角。紧靠着城墙的是精忠庙,供奉着民族英雄岳飞。让人可惜的是这座庙也早已湮没了,只留下了一些令人难忘的记忆。在七十年代,这里还能看到一座残损的城垛。
颍州岳飞庙李伯英画作
建设街北头相隔不远处,分别有三块省保文物标志牌。与精忠庙遗址紧挨着的是潘氏公馆旧址。这座建于民国时期的住宅,为三进院落。它西靠建设街,北临汇龙巷。高高的院墙,占地的规模,显示着它曾经的气派。公馆的主人是当时阜阳商界的大拿、省商会主席潘慎伍。如今,历经百年的潘公馆所剩房屋已寥寥无几,并且斑驳不堪。
向南,仅有数十米,路西是又一处文保建筑。颍州义仓建于清道光年间,是为备荒年,而设置的粮食储备仓。现义仓旧址是一个大杂院,住有10多户人家,清代建筑所剩无几。仅有的一些,也面目全非了。义仓的错对过是颍州卫所,这是明朝时期一个*营旧址。如今也是惨不忍睹,房顶不知了去向,临街的山墙也是断垣颓壁,被铁网紧紧包裹着。向南专署街口,还有一座建于上世纪初的福音堂,一座建于刚解放的专署办公楼。
以前,北关像建设街这样的街道,还有许许多多。连家胡同、世科街、桅杆巷、龙潭巷等等。如今,一个个耳熟能详街巷的名字被渐渐遗忘了,一条条青石铺就的老街慢慢消失了,一座座充满着年代气息的老屋也寥寥无几了。
北关,值得保护的东西不多了。北关,再也不是原来的模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