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人说起苏州城的历史,基本都是从伍子胥奔吴开始。伍子胥本是楚国贵族,按照正常情况,他应该会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公子,顺畅地长成一名位高权重的老爷,不出意外的话,还会是一员楚国大将。但就是有了意外的情况,他不得不从楚国奔逃至吴,在吴国潜心砥砺,协助吴王阖闾建立了不朽的功业,并受命“相土尝水、象天法地”,建起了至今仍保留着基本框架的阖闾大城。
伍子胥奔吴
伍子胥并不是一开始就直奔吴国而去的,因为他家与吴地有千里之遥。伍氏家族从参公起,世代繁衍于兹的封邑“椒”,位于今天的安徽阜阳。
他先去了宋国,他想追随的太子建在那里。可是恰巧碰上宋国内乱,无法安居,只好再与太子一起奔郑。在郑国,报仇心切的太子办了件“作死”的事,反而丢了性命。伍子胥在郑国也待不住了,只能带着太子建的儿子潜行到了吴国。
后来的故事就苏州人皆知了。伍子胥助吴王阖闾夺得大位后出任相国,向阖闾提出了“立城郭、设守备、实仓廪、治兵库”四点建议,最主要的就是筑城,因为要聚民生产、防御备攻,必须有个坚实的大后方。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意见,这才有了阖闾大城的建造。阖闾大城又称吴大城,也即今天苏州城的雏形,在规模上超过当时各诸侯国的国都。
而后来伍子胥因谗言被杀,被吴地的百姓们同情,还给苏州留下了端午祭祀伍子胥的独特风俗传统。苏州还有一条水道,叫胥江;有一个古镇,叫胥口;有一座山峰,叫胥王山……伍子胥这位阜阳人,在苏州留下的印迹无处不在。
那位“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看”的主角吕蒙的故事,和伍子胥很像,都是离开家乡阜阳,效力于吴国君王(当然,是两个不同时期的吴国)。吕蒙的家乡在今天的阜阳市阜南县吕家岗,当时叫汝南富陂。他年少时有大志,因为想摆脱贫贱的日子,便不顾母亲的阻拦去参*作战;后来辗转追随了孙策,又在孙权接掌江东大权之后,获得了孙权的重用,为东吴屡立奇功。最激人奋进的,就是他在吴主孙权的劝说下,折节读书,得到了鲁肃对他“非吴下阿蒙”的赞叹。
还有姜子牙,关于他的许多传说中,有一种是说他的故里在今天的阜阳一带。另一种传说则流传在苏州,说常熟尚湖的得名,就是这位先贤为了躲避纣王而曾隐居在这里钓鱼。
有趣的是,我所翻到的阜阳与苏州之关联的这三则正史或野说,竟然都跟*事人才有关。他们或者积极入世为吴地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,或者隐逸避世归于吴地的山水。
吴地吸引力
纵观从吴地到苏州的发展,不管是在唐代被划分的“雄州”,还是元代被马可·波罗标志的“地城”,抑或是明代唐寅赞叹的“世间乐土”、清代曹雪芹笔下的“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”,乃至当下被称为“最强地级市”,从来都离不开外来人口和人才的涌入。前有泰伯奔吴,带来中原地区的文明;再有衣冠南渡,带来中原地区的文明和财富;接着是元、明、清运河的疏浚,让苏州汇聚了四方的商贾、货物、文化、财富;如今则得益于上海的辐射和对长三角乃至全国人才的吸引力。
发展中的吴地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吸引着更多人的加入。那些行万里路者、眷慕风雅者、功成名就者、急流勇退者、仕途失意者、淡泊名利者,纷纷在江南情结的感召下定居于此,他们不仅带来经济的发展,更促进吴文化的井喷。
谈到吴文化,肯定绕不过潘氏。当年的“贵潘”“富潘”两家,几乎占据了半座苏州城,尤其是“贵潘”,一个家族百年间,就出了一名状元、两名探花、九个进士(包括前面三人)、36名举人、21名贡生、名秀才,即使苏州是以文脉厚重著称,潘家的成就也耀眼。贵潘、富潘不是一个潘,但都是明清时期从安徽迁居到苏州的。
而要深入谈科举,一定要说的另一家则是归氏。长洲归氏在唐代时,短短36年间,先后出了归仁绍、归仁泽、归黯、归佾、归系等五名状元,而且还是“兄弟状元”“父子状元”“祖孙状元”,号称“天下状元第一家”,谁敢不服?到了后来,还有归有光这样的天下名士,谁不仰慕?
很有可能,归家来自阜阳。《百家姓》溯源归氏的来历,提出其中一个源流: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,其后裔子孙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,大部分归姓族人整族向南迁移。其中一支归族人迁居于颍州汝阴胡地,即今安徽阜阳,在这里建立了胡国。西周初期,归姓胡国被敕封为子爵,故而之后又称胡子国。后来,楚昭王灭了归姓胡子国,又在汝阴西北建立了胡城,辖地仍在今安徽阜阳地区,因此绝大多数的归姓,其郡望都可以溯源到阜阳。当然,不能仅靠姓氏的溯源,就确定归家的郡望,不过根据溯源,确定归氏并不是世代绵延的苏州人,倒是可以的。
加速一体化
所以我们掰掰手指头,阜阳和苏州虽然远隔千里,但有着奇妙的缘分。年前的建城,离不开阜阳人;年苏州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,也离不开阜阳人——最近,我还在单位隔壁的早餐铺里,吃了一碗阜阳格拉条。阜阳源源不断地向包括苏州在内的四面八方输送人才、人手、人力,从古至今皆如此。但这种输送却不是单向的,譬如当年对苏州人影响极深远的“洪武赶散”,以苏州为核心的吴地富户,被大量迁移到苏北一带。除了苏北,另一个重要的“赶散”迁入地,就是朱元璋的老家凤阳。明朝时,阜阳叫作颍州,颍州隶属凤阳府。赶散过去的富户,和当时作为张士诚幕府被流放去凤阳的大量知识分子,同样为颍州带去了文化的影响和资金的输入。
单向的输入是输送,双向的则是交流。在年的缘分中,阜阳和苏州的交流从未停止过。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今天,这种缘分进一步被双方的相互喊话描摹得浓墨重彩。阜阳市*府的
——阜阳人看苏州——
阜阳人在苏州为梦想拼搏奋斗
■李虎
年,我离开生活、工作了50多年的阜阳来到苏州,至今已有10年。两个城市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。
苏州被称为“最强地级市”,前不久,苏州市公布年苏州市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。这一点在我居住的苏州吴江区就很明显。费孝通的“江村”就在吴江,这一地区率先吹起村办企业的东风。乡镇企业的模板,企业改制的先行兵,一批批中国制造龙头企业在苏州诞生。
在苏州发展壮大的这些年里,阜阳人奋斗的身影随处可见。在苏州的安徽人很多,其中阜阳人近80万。苏州的发展中有阜阳人的汗水,苏州的发展也孕育出阜阳上千位企业家。
我认识的一位朋友,20世纪90年代是长途大巴司机,专门跑阜阳—苏州线路,当时这条线路很火爆,大批阜阳人就是通过坐他的车,扛着大包小包,颠簸前往苏州。不久后,他在苏州创业,先学技术,再购买设备,从外行变内行,创办的公司也从小变大,发展成拥有多名员工、几十名技术人员、年产值过亿元的制造业企业,昔日的驾驶员成了实业老板。
在苏州拼搏的阜阳人比比皆是。从20世纪90年代起,大批阜阳人到苏州务工,这些人凭着执着和坚韧,乘着苏州发展的春风,实现了自己的梦想,他们中有很多人成了“新苏州人”。
苏州是棵梧桐树,引来金凤凰,成为人才的集聚地。比如,早在年,清华大学与苏州市*府、吴江开发区签约,联合设立并建设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,不少阜阳青年带着技术、带着梦想,借助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孵化器的平台开始了创业之路,就此与苏州结下了缘分。和老一辈吃苦耐劳、出外寻找生存机会的阜阳人不同,现代的年轻阜阳人掌握了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,为苏州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动力。苏州给年轻的阜阳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。苏州为相关企业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*策,对领*人才、领*团队、双创人才、姑苏人才、项目创新和科技发明等给予资金的奖励和*策的支持;对重点产业引进的紧缺人才,对硕士研究生、博士研究生给予安家补贴;对企业引进的本科以上紧缺人才在苏州购房给予补贴……
前段时间,沪苏浙城市确定一对一对口帮扶皖北八市,其中苏州对口帮扶阜阳,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产业协同。目前,苏州正处于产业的升级转型阶段,阜阳是个合适的传统产业的承接地。一方面,阜阳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;另一方面,阜阳也有制造业的基础,这些年,阜阳积极实施制造业倍增行动,着力打造制造强市,是中原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节点枢纽城市。这些年,有一批在苏州发展壮大的阜阳商人,已经回到阜阳设立公司分部,保守估计,这样的企业数量超过家。这些有着苏州烙印的企业正在反哺家乡;同时,这些企业也在家乡寻找到了发展的新机会。
十多年前,我到苏州乘坐的是绿皮火车,从阜阳到苏州,需要花上十多个小时。现在,我每周往返苏州和阜阳之间,坐高铁单程只需要3个小时。不远的将来,苏阜的对接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中协同发展、共同富裕的典范模板之一。站在阜阳看苏州,经济巨轮,乘风破浪;站在苏州看阜阳,发展机遇无限。
(作者是苏州市安徽商会副会长)
——苏州人看阜阳——
为了“都挺好”苏州奔“阜”而去
一个月前,正在打瞌睡的我,被电话铃声惊醒了。“确定了,苏州帮扶阜阳。”一位老苏州在电话中急匆匆地说。我按了按脑袋,赶走睡意,上网浏览当天刚发布的新闻:国家发改委印发了《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明确由上海市3个区、江苏省3个市、浙江省2个市一对一结对帮扶安徽省皖北8个市,其中苏州负责帮扶阜阳。
最近10年,安徽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大幅上升,但与沪苏浙仍有差距。在安徽省内,阜阳户籍人口第一(万)、常住人口第二(万)、人均GDP靠后。阜阳年经济总量超过亿元,而苏州下辖的县级市昆山就近亿元。
江南的苏州,皖北的阜阳,这两座城市间有哪些关联?我专门问了苏州人、阜阳人,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样的:很多阜阳人在苏州打工,其他似乎就没有了。不过,这短短一个月,苏州与阜阳已成为彼此的热词。苏州与阜阳的联动,迅速升温。
在苏州的阜阳人,为此振奋不已。“现在的阜阳,发展条件并不差,缺的就是一个优秀的引领者、帮扶者。”说起家乡面临的这次重大机遇,杨先生的话语间是满满的期待感。
我忍不住询问:阜阳发展,最缺什么?杨先生毫不犹豫,一口咬定“最缺工业”。在他看来,苏州最优秀的两项技能,就是规划建设工业园区与招商引资。阜阳迫切需要拥有“阜阳版的苏州工业园区”或者“阜阳版的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”,不求能达到原版的高度,但唯有如此,才能重塑阜阳发展的新格局。
从帮扶江苏宿迁,到帮扶安徽阜阳,跨省了,规模更大了,难度也更高了,但有利条件也很多。比如,干部互派挂职,这不仅可以输出苏州的发展管理经验,也可以让苏州干部获得不一样的锤炼;比如,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,这不仅可以促进产业转移,也可以是苏州各大产业园区的一次扩展机遇。
放宽胸怀,切换思路。苏州帮扶阜阳,并不是单向的,而是成本共担、利益共享,阜阳的土地、劳动力、农产品等资源一定让苏州受益不浅。这次参与结对帮扶的城市中,还有上海、南京、杭州等,但不少阜阳人认为,工业才是阜阳未来发展的基础,因此苏州是最适合帮扶阜阳。民间人士的看法与《方案》中的表述高度一致:配对城市,是综合考虑资源禀赋、产业特色、发展水平、合作基础等因素之后的结果。
借力苏州丰富资源与经验赋能阜阳,这是阜阳不容错过的一次机遇。《方案》下发后,阜阳**代表团很快来到苏州,交流各项对接工作。
资本对*策的变化,非常敏锐。前些天路过苏州工业园区一条商业街时,我留意到,阜阳市名优农产品(苏州)展销中心开张了,阜阳市31家重点企业的个优质单品入驻,从人气来看颇受欢迎。
阜阳农产品在苏州扩大销售规模,让杨先生既感到欣慰,又感到心酸。阜阳的工业品太少了。
“我们阜阳一马平川,交通发达、资源丰富,却是全国五大劳务输出地之一,每年在外辛苦奔忙的阜阳人有近万。”杨先生感叹,在外打工经商的阜阳人,很多承受着与家人分离的心酸。让阜阳实现更高质量的工业化,让更多阜阳人在家门口就业,进而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,才能让阜阳“物阜民丰”。
共同期待,10年帮扶结束时,苏州、阜阳“都挺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