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阳市论坛

首页 » 问答 » 地理 » 破防了这个高考回忆录,触动了几代阜
TUhjnbcbe - 2023/3/26 19:46:00

有这样一段经历

曾用汗水浇筑,在记忆中深深铭刻

几十年后的回首

仍能清楚记得

当年点点滴滴……

有这样一个名词

见证过一代代人的青春时光

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期盼与梦想。

高考!高考!

年高考现场

不知不觉中

高考自年恢复以来

已走过整整45年。

45年间,高考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

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痕迹

相信,这里也有你的高考记忆……

1

70年代

年冬天,中断10余年后

中国高考的车轮重新滚动

这一天,多万从

农村、工厂、部队走来的年轻人

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

奔向考场!

冬日里的一声春雷

讲述人:方治环红旗中学副校长(已退休)

高考时间:年

年,大学期间的方治环

年我从阜阳一中刚毕业就赶上文革,没能参加高考,不久后便回到老家,成了一名民办教师。因为农村缺老师,我一个人几乎包办了初中部的全部数理化课程。77年高考恢复时,我29岁,已经结婚有了两个孩子。从报纸上得知我们“老三届”的学生也可以参加,我激动的一晚上没睡着。马上就开始复习备考,白天上课没有时间,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两个小时的书,就这样坚持了2个月。

我还记得那年冬天12月份,我背着被子和其他人一起坐上了公社给我们包的考场车辆,前往大田中学参加高考。考试三天,一共有语文、数学、物理化学和*治四门,我们每人交5毛钱和一斤粮票的餐费,公社给我们安排一日三餐,晚上就在考场附近给我们租了两间当地人放化肥的空房子,铺上稻草,盖上被子将就着睡了两晚。

年,大学期间的方治环

考场上,因为课桌不多,我们是两个人凑活一张桌子做题。尽管考试条件如此艰苦,可我全程都很兴奋激动。可能是因为刚恢复高考,我们的题目并不难,虽然毕业多年,因为我一直在做理科教学工作,那些题目就像印在我的脑子里,我很顺利地考完所有科目,通过了初选。紧接着1月份又到阜阳城参加了体检。可一直到快过年都没消息,谁知道就在我不再抱希望时,却在大年初八真的接到了安师大阜阳分校数学系的录取通知书。

那天下着大雪,我拿着那个薄薄的信封,心中却像有团火在燃烧。高中时我就对上大学充满向往,可因为特殊年代的影响,我在农村一待十几年,已经接受了不可能再实现当初理想的现实,我根本没想到这个年龄了,孩子都这么大了,还有机会再进入大学,我内心对*和国家除了感激没有别的语言可以表达。

所以在大学毕业后,我又回到了教育岗位,默默工作了几十年,只希望培养出更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,来回报*和*府对我们这代人的关怀。

2

80年代

80年代中期

高考虽没有“老三届”

参加高考时的压力和艰难

但生活条件依然很艰苦

尤其是对于家境平平的农家子弟来说

高考决定一生的命运

考上大学就能端上“铁饭碗”。

上大学意味着端上”铁饭碗“

讲述人:陈亚丽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

高考时间:年

右一为陈亚丽

我是在阜南一中家属院里长大的,父母靠学业改变命运的经历从小就影响着我,让我学习意识一直很强,从小到大成绩也不错。高考时,因为就在阜南一中本校考试,我心态还算平和,印象最深的就是炎热的天气。

那时候我们高考还在7月,天最热的时候,教室条件也相对简陋,别说空调,连风扇都没有。只简单的给大家准备了人丹、风油精等防暑降温用品,一场考试下来,试卷都被汗水浸湿了。高考一共三天,没有大综合,历史、*治、地理三科分开考。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,可当时紧张的心情依然历历在目。后来的七八年里,我还偶尔会梦到自己参加高考的情形。

我们那个年代,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改变命运,几乎只能依靠考学这一个途径。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些所谓一本二本三本之说,只有重点、本科、大专、中专。但不管考到哪个等级的学校都会包分配工作。一些家庭负担比较重的同学就放弃上高中考大学,直接选择上中专就业。也有不少人一心想要改变命运,一年一年复读,我记得当时我们高三班,复读生占一大部分,反而应届生很少。那时候学校甚至有复读六七年还在坚持考学的学生。

上排左一为陈亚丽

很幸运的是,我当年就考出了好成绩,我记得高考成绩是分,我们县的文科第一。但我们那时候是在成绩出来前估分报志愿,为了求稳,我没有报分数线很高的大学,最终进入了安大求学。回看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幸运,从参加高考到考后志愿填报、择校都有了更加公平和科学的制度,相信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,孩子们的学习考试环境会越来越好。

3

90年代

上世纪90年代初

高考依旧神圣无比

对人生前途的影响也显得尤其大

并逐步建立起“学生上学自己

交纳部分培养费用

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”的机制。

从此要自己掏钱读书。

毕业不再包分配

讲述人:田小医院护理科主任

高考时间:年

我们这代人的高考很有时代的烙印。我高中在阜阳一中,因为92年第一次高考成绩不理想,我复读后,在93年再次参加了高考。

那个年代参加高考的人没有现在这么多,家长也不像现在的这样对孩子的高考这么重视。我们大多数人都很独立。我记得我那时候不管是看考场还是考试都是自己骑着自行车就去了。家长忙于工作也没有去接送,那两天吃的是比平时丰盛些,可家里人只是鼓励我好好考试,对我很放心。我们考试时教室的条件跟现在也没法比,大热天只有吊扇。不过为了怕有人中暑,每个考场外都备有洗脸盆、凉水、毛巾和风油精等防暑降温的用品。

英语考试已经开始有听力,不过是用录音机到点放录音磁带。我们开始用2B铅笔涂答题卡。不过那时候还不是理科大综合,物理化学是分开考试,考试天数也比现在多。现在回想起来,对考试的印象就是紧张。成绩出来没有想象中理想,我当时在学校选择上考虑的就比较多。

那时候大学生已经开始慢慢不再毕业包分配,虽然因为数量少,就业并不难,可想要找到自己心仪的单位,需要拿着派遣证自己去联系,所以我选择了当时就业比较方便的蚌埠医学院高级护理专业。毕业后回到家,那时市里高级护理专业的大专生还比较少。我选择离家比较近的鼓楼妇幼保健院,很快就就业了,原本焦虑的就业问题没有发生,也算比较幸运。

现在回想起来,和现在的孩子们选择性更多不同,在我们那个年代,参加高考成为大学生,几乎就决定了下半生的命运,我们对高考充满敬畏,从内心觉得神圣又骄傲,是一辈子都很难忘怀的回忆。

4

年的高考

注定要载入史册

有两个第一:

第一次把高考由每年的

7月份提前到6月份;

第一次需要测量体温才能进考场

对,就是因为“非典”。

“非典”和第一次6月高考

讲述人:李妮娜阜阳红旗中学教师

高考时间:年

最近两年每当高考时,我总会忍不住回想起自己高考时的情景。我是在年参加的高考,像去年新冠疫情一样,我们那一年赶上了“非典”。还有,那年高考首次由7月提前到了6月考试。

我当时是在阜阳城郊中学上高中,我记得大概离高考还有两三个月,就在我们复习最紧张的时候,“非典”疫情爆发了。因为要封校,班级里很混乱,大家都有些不知所措。后来根据学校当时定下的措施,复读生放假在家学习,应届生则在学校封闭学习。

高考时,我是在阜阳十中考场。高考当天,进入考场前要测量体温,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测温枪,是用普通的体温计,所以大家都需要提前到场,避免影响考试。

因为6月份很热,寝室里也不像现在都有空调,第一天考完,晚上在寝室热加上紧张,有同学大半夜还起来冲凉水澡。那时候我们都很独立,考完试就在学校附近的小吃店随便吃点,就这样在炎热紧张的气氛里度过了高考。

我们那个年代还是估分填志愿选学校,可能因为受到“非典”的影响,那年分数线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低的一年,文科重点线刚刚分。所以尽管有点小波折,我还是考上了大学,现在已经是一名高中老师。

今年我正好带高三班,送两个班的孩子参加高考,看到疫情防控措施时,忍不住想起自己的高考岁月,现在孩子参加高考不止是家长、学校,全社会都在给予

1
查看完整版本: 破防了这个高考回忆录,触动了几代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