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阳市论坛

首页 » 问答 » 地理 » 震撼蹲点多日,记者在阜阳这里悄悄拍下
TUhjnbcbe - 2024/7/7 0:48:00

夜晚

湛蓝的夜幕下

一台台闪着淡黄色光的“大家伙”

突突突地奔跑在原野上

……

连续多天日夜守候

爱阜阳工作室记者

记录下了这震撼的一幕幕

截至6月2日上午,阜南县蒙洼蓄洪区14万亩小麦收割完毕,旱稻也随之种下,村民们开始忙着喷洒农药。

今年的午收有些特殊。一些在外务工的农民,因疫情防控无法返乡,而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。

如何保证

全市.7万亩小麦颗粒归仓?

爱阜阳工作室记者

在蒙洼蓄洪区采访多日

试图以淮河岸边一个村子的

午收之“一斑”

窥探阜阳这个农业大市之“全豹”

千里淮河,一路向东奔流,行至阜南县曹集镇时连续拐了六个弯。

程郢村就在其中的一个河湾里,村里的土地距离淮河最近的地方只有一公里左右。

5月25日,村民苗振英望着滚滚麦浪,陶醉在一望无际的金黄里。

“今年风调雨顺,小麦籽粒饱满,是个丰收年。”苗振英弯下身子,揪下一株麦穗,在手中揉搓起来,麦壳逐渐与麦粒分离,然后麦壳从她的手指缝隙中漏了出来,被风吹走,只有麦粒留在手心里。

“一、二、三、四……三十八、三十九。”苗振英数了数手中的麦粒,然后将其送到嘴里咀嚼了几下,咽到肚子里。

“蒙洼蓄洪区的人不愿意浪费一粒粮食。”关于粮食,今年60岁的苗振英有着特殊的记忆。

千百年来淮河一次次泛滥,越过河堤涌向田地,蓄洪区里的土地因泥沙的反复淤积,并不利于庄稼的生长。

苗振英记得,小时候这里长满荒草,成年人走进去都看不见头顶,成了村民放牧的“跑马场”,遍地牛羊、骡马。

“人口多、耕地少、产量低。”很长的时期里,苗振英和家人吃不饱肚子。

每年到了汛期,还要看老天爷的“脸色”,就连睡觉时都要警惕淮河水位的变化,以防涝灾的发生。

独特的地理环境,造就了蒙洼人对粮食和土地特有的感情。淮河治理过程中,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,村民们伐荒草、开田地,努力增加实际的耕种面积和粮食产量。家中的粮仓越堆越高,手头也越来越宽裕。
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打工潮兴起,并以雷霆之势席卷全国,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“全家齐动员,打工挣大钱”,以及土地抛荒的现象。

然而,彼时的程郢村,村民家中总有那么一到几个人留守,寒来暑往,四时耕作。

如今,苗振英家的情况依然如此,丈夫和孩子外出打工挣钱,她则留在家中种地。

苗振英告诉记者,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:“土地是农民的根,耕地上产出的是全家人的口粮。家中有粮,遇事不慌。”

疫情防控下的午收难题

遇事不慌的苗振英,今年午收却有些慌了。

五月下旬,眼看着自家的六七亩小麦渐渐成熟,麦穗一天一个样。分别在上海、宁波打工的丈夫和儿子,却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,无法返乡收割小麦。

苗振英的身体不太好,应付日常的田间管理还无所谓,但蒙洼地区易涝成灾,人们“早收早种”,午收的时间紧、工作量大,她撑不下来。

苗振英着急上火的时候,丈夫和儿子也在发愁。与苗振英视频通话时,丈夫的眼睛都红了。

“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,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民都因为务工地的防控需要,不能回家参加午收,而且人员的大规模流动对我们本地的疫情防控也不利。”程郢村党总支委员程国锋对记者说。

为此,程郢村对全村多户人家进行了走访摸排,逐户登记每户人家的小麦种植面积、务工人员所在地,以及是否回乡参加午收等信息。发现有80多户村民因疫情防控需要,午收期间缺乏劳动力,需要帮扶收割的小麦约亩。

程郢村迅速发动党员、干部和志愿者,成立了午收服务队。程国锋担任午收服务队的队长,点对点与这80多户村民对接,根据他们小麦的成熟情况,合理调度农机,为农户指定帮扶人员,制订收割时间表。

齐心协力下的颗粒归仓

苗振英就是程国锋的帮扶对象之一。

5月27日傍晚,曹集镇的天气有些阴沉,时不时洒落豆大的雨滴。

“麦子熟得差不多了,不能再等了!”程国锋拿出手机,联系了农机手,决定连夜收割。

晚上6时30分,联合收割机开进苗振英家的麦田里,多个探照灯随之亮起,苗振英家的午收开始了。晚上10点多钟,苗振英家的麦子收割完毕,麦子随后被送到村里的小广场上。

5月28日上午9时左右,曹集镇再次下起小雨。正在田里指挥收割机的程国锋想起苗振英晾晒的小麦,连忙召集5名队员向小广场跑去。

木掀、扫把齐上阵,苗振英家的小麦被堆放起来,盖上了防水布。

看到大伙累得满头大汗,苗振英眼眶有些红。她给远在上海的丈夫打“你在外面放心吧,家里的麦子收完啦,真得感谢村里的服务队!”

6月2日下午,经过几个日头的“毒晒”,苗振英家的麦子彻底干了,用木掀一推“刷刷响”,用牙齿一咬“嘎嘣脆”。

苗振英的心不慌了。她抽出几口袋小麦称了一下,估算的总产量达多公斤。她准备先运回家中储存起来,“等等再卖出去。”

秋的希望生根发芽

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这个紧靠淮河的村子里,也爬上跨区作业的农机手脸上。

58岁的胡士凊和56岁的谢成平是一对夫妻,家住江苏省沭阳县。5月19日,他们的收割机与另外四台收割机一起进入阜阳市境内。仅在蒙洼蓄洪区,胡士凊就收割了多亩小麦,“40-60元一亩。”

“这里的麦子长得好,收成不错,人也热情、善良。”胡士凊的收割机刚到曹集镇,镇政府的服务队就主动联系了他,为其开辟绿色通道进行核酸检测,免费向其推送作业信息、天气信息等,同时将柴油和维修服务送到田间地头。

“服务好农机手就是服务好农民,助力蒙洼蓄洪区抢收,维护粮食安全。”程国锋掰起手指头,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今年程郢村共种植小麦亩,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平均亩产达公斤,总产量达一百万公斤。按照当地村民的习惯,其中约一半留下自用,另外的出售。

“想到这些,我感觉这些天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。”5月31日晚上帮农户抢收时,程国锋摔了一跤,左腿膝盖处的伤疤近10厘米长。

6月1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,伤疤刚刚结痂。他到村卫生室处理伤口时,73岁的村民程泽云已经在自家10多亩耕地里转了一圈。

这些地里的小麦收割后,打捆机、旋耕机、播种机立即跟上,旱稻随之播下,秋的希望正在泥土里生根发芽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震撼蹲点多日,记者在阜阳这里悄悄拍下